

湖南省2023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二次联考(3月)地理试题答案,目前大联考答案网已经汇总了湖南省2023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二次联考(3月)地理试题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全国100所名校答案请关注本网站。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苏秦开始用连横的主张去游说泰惠王道:“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等地的富饶物产,北方有来自胡、代地区可提供的战备,南边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方又有崤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土地肥沃,百姓富足,战车万辆,精兵百万,良田纵横千里,资源丰富,积蓄充足,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凭着大王您的贤能,众多的秦国士卒与百姓,充足的战车、骑兵等武器,兵法和谋略的运用之妙,可以兼并其他诸侯,一统天下,称帝并治理天下。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这一前景,(允许)臣陈述自己的方略。”秦患王说:“寡人常听人说:羽毛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不可以惩治犯人;道德不崇高的君主,不可以统治万民:政策教化不顺应天意的君主,不可以号令大臣。现在先生很庄重地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登庭当面指教,(寡人)希望还是等改日再说吧。”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听取我的意见。以前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而擒获蚩尤,唐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夏禹王讨伐共工,商汤王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齐桓公用武力雄霸天下,由此看来,(一个国家要想称霸天下,)哪有不战(就达到目的)的呢?没有行动却想使国家富强,安居不动却想使国土扩大,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玉,五霸和明主贤君,想不用刀兵而获得这些,也势必不可能,所以只有用战争才能达成国家富强的目的。距离远的就用军队互相攻伐,距离近的就持着刀戟相互冲刺,这样以后才能建立伟大功业。所以对外因兵力雄厚而强胜,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君王的威权增强,人民会自然地服从统治。现在假如想要吞并天下,凌驾于万乘之国,征服敌国,辖制海内,治理百姓,号令诸侯,实在是非用武力不行。(可是)如今继嗣当政的君主,却都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都是教化昏暗不明,不修明政治,常被一些诡辩之士的言论所迷惑,沉溺在游说之士的言语辩辞中。依照这样的情形,大王一定不会采纳我的建议。”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先后呈上多次,但他的建议始终没被(秦王)采纳。于是(苏秦)夜里取出藏书,摆开几十个书箱,(从里面)找出一部姜太公写的叫作《阴符》的谋略书,于是埋头苦读,(选择其中重要的部分)用心钻研以此来悉心探求其真意。(当他)读书读到波倦而要打瞌睡时,就拿雏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自己的脚上,(他)自语道:“哪有游说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掏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尊位的呢?”过了一年,他悉心探求有成,又自言自语说:“这下(我)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君王了。”于是苏秦取道燕乌集阙,在华屋之下游说赵王,他和赵王谈得很投机,赵王(听了)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并授之以相印,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壁百双,黄金万镒,(车队)跟随他身后,到各国去约定合纵联盟,拆散连横联盟,以此抑制强秦。因此,当苏秦在赵国做宰相时,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交通断绝。在当时,大半个天下(的)众多百姓、威武的诸侯、掌权的谋臣,都确定采用苏秦的策略。没消费一斗军粮,没烦劳一兵一卒,没征战一个军士,没有用断一根弓弦,没损失一支箭,就使天下诸侯和睦相处,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近。贤明人士当权主政天下就会顺服,一人被任用而天下合纵。苏秦只是一个家境贫寒、居处简陋的人而已,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遍行于天下,在各诸侯国朝廷上游说君王,使各诸侯王的亲信闭口不敢言时,天下没有谁敢与他对抗了。10.B(3分)【考查点】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析】首先,根据句意和标志词进行判断,“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意思是“势必不可能,所以只有用战争才能达成国家富强的目的”。“故”意为“因此,所以”。“其势不能”前面的句子是“以战续之”的原因,故在“故”前断开,排除C、D两项。其次,根据句式结构进行判断,“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意为“没有行动却想使国家富强,安居不动却想使国土扩大”,句中“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是两个句式结构对称的句子,其间应断开,故排除A项。综上,应选B项。11.A(3分)【考查点】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的能力。【解析】A项,“万乘”意为“一万辆”;“因利乘便”意为“凭借有利的形势”。两个“乘”字含义不同。12.B(3分)【考查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析】B项,“苏秦上书多次委婉地拒绝了”顺序颠倒。由第二、四段内容“寡人闻之…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可知,苏秦上书多次是在被秦惠王婉拒之后。13.(1)现在先生很庄重地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登庭当面指教,(寡人)希望还是等改日再说吧。(“俨然”“庭”“异日”译出各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可知,苏秦上书多次是在被秦惠王婉拒之后。3.(1)现在先生很庄重地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登庭当面指教,(寡人)希望还是等改日再说吧。(“俨然”“庭”“异日”译出各1分,句意2分)(2)哪有游说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掏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尊位的呢?(“安”“说”“出”译出各1分,句意2分)》【考查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析】(1)句中,“俨然”是“庄重”的意思;“庭”是“登庭”的意思;“异日”是“改日”的意思(2)句中,“安”是“哪里”的意思;“说”是“游说”的意思:“出”为使动用法,是“让…掏出”的意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文本解读】王愿坚,中国电影编剧、作家、战地记者。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后代》《闪闪的红星》等。本文节选了《三张字条》中第一张字条引出的故事,贫农程元吉因“摘南瓜”一事,初次接触到中国工农红军。在他们的影响下,程元吉在心中种下了革命斗争的种子,并在后来参加了贫农团和土地革命斗争。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从多个方面展现了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红军旅伴》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主要讲述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及其家庭因长期遭受剥削压迫,不堪其辱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7.C(3分)【考查点】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析】C项,“体现出其父母高度的思想觉悟”曲解文意。由文本二第一段“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可知,他的父母是贫苦的农民,因为受红军一系列有益于百姓的行为和土地政策的影响,所以在孩子参军时感到高兴,但不能说明他们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8.①顽强不屈。程元吉为父打官司失败失去土地,但他积极面对,开荒种南瓜维持生计②处事小心谨慎。他看到有人奔去瓜棚时没有鲁莽行事,而是等人走后才进屋了解情况③思想觉悟高。他被红军的做法所感动,率先加入贫农团并参加土地革命斗争。(每点2分,共6分)【考查点】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析】分析程元吉的形象特点,需抓住与其有关的事件,再结合其中对人物的描写来分析。由文本一第三段“程元吉想打场官司为父争口气,官司没打赢,几亩地花了个干干净净。程元吉只好在山坳里坡坡上锨一锨刨出了二亩多荒地来种南瓜”可知,程元吉为父亲打官司失败,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见识到了现实黑暗的他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而是开垦荒地艰难生活,表现了他顽强不屈的形象特点。由文本一第三段“近来街面上实在不安定…东西被拿走还不说,人还被拉去扛子弹。他不由得叹了口气”,第四段“程元吉远远望见一串黑影直奔他那看瓜的小茅棚子…连忙闪身藏在大树后面”和第五段“等那些人走远了,程元吉才钻出树丛…快步赶到房子跟前”可知,世道的动荡让程元吉在不知来者何意时,选择隐藏自己进行观察,表现出他小心谨慎的形象特点。由文本一最后两段“这张写着潦草字迹的小字条,却把程元吉的心照亮了”“程元吉最先参加了贫农团,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可知,纸条上的内容让程元吉受到感化与感召,后来他积极主动参与革命斗争,表现出他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9.①文本一为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映射真实的社会生活。对“暴风雨”的环境描写,侧面表现出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对红军“摘南瓜”“放银圆”这一小事的描写,侧重表现红军优良的行军作风以及对人民的尊重。②文本二为纪实文体,通过公正客观地陈述所见所闻来传达事实。对农村少年参军原因的记录以及对红军遵守纪律这一小事的叙述,均真实地展现了红军军纪严明,受到人民拥护的事实。(每点3分,共6分)【考查点】本题考查探究不同文体的艺术特点的能力。【解析】解答此题,可从不同文体的文本特点入手,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的效果。文本一为小说,需结合“小说三要素”分析其表达效果。从环境角度看,“风借雨势…涌下山来”“雨哗哗地下着,天渐渐暗下来”等环境描写,暗示“街面上实在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从人物角度看,“有事商量”“声音小点,看吓坏了老乡”“别把瓜地踩烂了”“请你收下”等对红军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其严明的军纪以及对穷苦人民的关爱与尊重。从情节角度看,程元吉从起初不相信有人摘瓜会给钱,到发现红军留下的字条和钱而深受感动的情节转换,进一步体现出红军优良的行军作风。文本二为斯诺的纪实文学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他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通过农村少年对斯诺“为什么参加红军”这一提问的回答内容,如“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可见红军是真正为穷苦人民做主的军队,同时也表现了农民对红军真心实意地拥护。通过对红军在野杏林与私人果园中的不同行为的对比,以及在村子里照价付钱的具体行为,体现了红军对群众利益的维护以及严明的军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