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第一卷·2022-2023学年安徽省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3英语试题答案,目前大联考答案网已经汇总了安徽第一卷·2022-2023学年安徽省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3英语试题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全国100所名校答案请关注本网站。
11.(24分)(1)2C(s) 2NO2(g)=N2(g) 2CO2(g)△H=-854kJ·mol1(4分)(2)①100(4分)②品4分)10(4分)(3)①热解温度高,煤焦H/C比值小,表面官能团减少:S900的比表面积小,吸附能力弱(4分)②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4分)【解析】(1)若某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N)·(C02,则反应为2C(s) 2N0(g一N(g(NO) 2CO2(g),根据盖斯定律,△H2X2一△H1一△H3,得△H=(-393.5×2 114-181)kJ·mol-1=一854kJ·mo1,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s) 2NO2(g)=N2(g) 2C02(g)△H=-854kJ·mol-1.(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E的斜率更大一些,从而得出lgv=a十2,lgv地=a,则lgE=lgk正十2lgc(NO2),lgc(NO2)=0时,lgkE=a 2,kE=10a ”,lg噬=lgk逆 lgc(N2O,),lgc(N20,)=0时,lgk逆=a,k递=10°。①T℃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0a ”k10=100。②T℃时,向刚性密闭容器中充人xmol·LNO2,平衡后测得c(N2O4)为1.0mol·L1,列三段式:2NO2(g)N20(g)起始量(mol·L1):x0变化量(mol·L1):2平衡量(mol·L1):x-21K-(x-2=100,x=2.1mol·L1,则平衡时NO,的物质的量分数为-,平衡后班10a 2)×0.12=10°。(3)①相同温度下,S500对NO的脱除率比S900的高,可能的原因是:热解温度高,煤焦H/C比值小,表面官能团减少:S900条件下煤焦的比表面积小,吸附能力弱。②350℃后,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NO的脱除率增大。
16.先秦至北宋货币形制演变表现出如下特点:由使用天然货币向使用人工货币转变;由形制杂乱繁多向统一的货币形制体系转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转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转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币转变。(8分)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持续发展、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铸币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制皇权的加强,使中国古代货币形制逐渐走向规范固定。中国古代货币形制的演变推动货币制度和货币体系逐渐完善,促进了经济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6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总结出夏商周至北宋货币形制变化的基本特征。根据材料可知,货币经历了贝→金属货币纸币的演变历程,体现出从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转变的特征;根据材料“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圆材料总结出夏商周至北宋货币形制变化的基本特征。根据材料可知,货币经历了贝金属货币→纸币的演变历程,体现出从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转变的特征:根据材料“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可知,由形制杂乱繁多向统一的货币形制转变;根据材料“汉武帝…由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可知,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转变;根据材料“唐高祖下令…以通宝、元宝相称”可知,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转变;根据材料经历了贝→金属货币→纸币的演变历程,体现了由金属货币向纸币转变。其次“理解”,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造成当时货币形制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变化的影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