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2023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HD)政治试题答案,目前大联考答案网已经汇总了安徽省2023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HD)政治试题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全国100所名校答案请关注本网站。
3.如图所示,两平行直导线cd和ef竖直放置,通以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电流,a、b两点位于两导线所在的平面内。则A.a点的磁感应强度可能为零B.cd导线受到的安培力方向向右C.ef导线在b点产生的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D.若同时改变两导线的电流方向,则两导线受到的安培力方向均改变【答案】C【解析】根据安培定则可知cd导线在a处产生的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f导线在a处产生的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因a离cd较近,可知a点的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不等于0,A错误;根据左手定则可判断,cd导线受到的安培力方向向左,B错误;根据安培定则可知,f导线在b处产生的磁场垂直于纸面向外,C正确;只要电流方向相反,就互相排斥,D错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武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作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思,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竞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邦令。自是谏争路绝矣。(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有删改)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九龄对日/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B.九龄对日/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C.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D.九龄对日/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答案】D【解析】“相林甫”的意思是“任命李林甫为宰相”,“陛下”作其主语,另外,“安危”是一个词,其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时”意思是“当时”,时间状语,且“为上所重”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其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书令,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中书令为当时三省的长官。B.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车驾”“万乘”“九重”“天子”“皇舆”等同为帝王代称。C.践阼,“阼”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借指帝位。故文中的“践阼”指的是天子即位。D.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的“出”与此义相同。【答案】A【解析】A项,“中书令为当时三省的长官”错误,中书令为中书省的长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玄宗想让李林甫为宰相,为此询问张九龄,张九龄因提否定意见被李林甫记恨。B.武惠妃哭诉太子有结党谋害之心,唐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却坚决反对,唐玄宗不悦。C,在是否废太子一事上,李林甫当场没表态;武惠妃为了达到目的,暗地派人拉拢张九龄。D.严挺之遭李林甫怨恨,是因为他颇受张九龄的赏识,且致使萧炅被贬官。【答案】D【解析】D项,“是因为他颇受张九龄的赏识”错误,根据原文可知,张九龄和严挺之关系很好与李林甫怨恨严挺之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5分)》(2)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竞不之诣。(5分)【答案】(1)李林甫随时随地在唐玄宗面前讲张九龄的坏话,唐玄宗渐渐地疏远了张九龄。(2)严挺之一向自恃意气,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终究不肯上门拜访。【参考译文】先前,唐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征求中书令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回答说:“宰相身系国家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我恐怕他以后会成为国家的祸患。”皇上不听。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正被皇上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表面上)还是不得不奉承他。侍中裴耀卿与张九龄关系很好,所以李林甫一并嫉恨他们。这时唐玄宗在位已有多年,逐渐放纵奢侈的欲望,懒于处理政事。而张九龄遇到事情,无论大小,(只要觉得有不对之处,)都要与唐玄宗尽力争论;李林甫却善于窥伺皇上的意图,日夜想着如何陷害中伤张九龄。唐玄宗为临淄王的时候,武惠妃生下寿王李瑁,所受宠爱超过其他皇子。太子与李瑶、李琚在内廷住所聚会,因为各自生母的境遇而出言抱怨。武惠妃向唐玄宗哭诉说:“太子暗中结党,将要谋害臣妾母子,他们还指责陛下。”唐玄宗大怒,告诉了宰相,想要废黜这三位皇子。张九龄说:“陛下登基将近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得以经常听到陛下的教导,天下人都因陛下享国久长、子孙昌盛而高兴,如今三位皇子都已成人,没有听说犯过什么大错误,陛下怎么能突然因为无根的传言,在发怒的时候就要全部废黜他们呢?何况太子为天下的根本,不可轻易动摇。陛下一定要这样做,(那么)臣不敢奉诏。”皇上不高兴。李林甫开始并没有说什么,退朝后私下对皇上宠信的宦官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皇上犹豫不决。武惠妃秘密派官奴牛贵儿对张九龄说:“有废必有兴,(太子废立之事,)如果您能够加以援手,自然可以长保宰相之位。”张九龄断然斥责,并把她说的话告诉了皇上;皇上听了为之变色,因此直到张九龄罢相,太子都安于其位。李林甫随时随地在唐玄宗面前讲张九龄的坏话,唐玄宗渐渐地疏远了张九龄。李林甫引荐萧灵为户部侍郎。萧炅向来不学无术,曾经在中书侍郎严挺之面前读“伏腊”为“伏猎”。严挺之对张九龄说:“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于是将萧灵外放为岐州刺史,因此李林甫怨恨严挺之。张九龄与严挺之友善,想要引荐他为相,曾对他说:“李尚书正受陛下器重,足下应当上门拜望,与他相处和睦亲近。”严挺之一向自恃意气,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终究不肯上门拜访。李林甫更加怨恨他。李林甫想要堵塞住唐玄宗的视听,自己独揽大权,就把谏官们召来明确地告诉他们:“现在有贤明的君主在上,群臣连顺从皇上都顾不过来,哪里还用得着再多说什么!你们难道没有看见立在正殿宫门外作为仪仗用的马匹吗?(虽然)吃三品等级的粮料,(但如果)嘶叫一声,就要立刻被拉下去。(到那时)后悔怎么来得及!”补阙杜进曾经向唐玄宗上书谈论政事,第二天就被贬为下邦县令。从此,唐玄宗的谏诤之路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