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2023届高三考试试题10月联考(23-65C)语文试题答案,目前大联考答案网已经汇总了四川省2023届高三考试试题10月联考(23-65C)语文试题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全国100所名校答案请关注本网站。
15.B[解析]“心生对折花人的恼怒”不对。诗人是因花而产生了年华易逝的感慨,从而略感烦恼。16.①年华易逝、青春不在的感叹,从“维摩老”“俱年少”中看出。②远离故土、空忆往事的感叹,从“忽忆故乡花满道,狂歌痛饮俱年少”中看出。③仕途不顺、远滴海南的感叹,从注释中看出。【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2.【答案】示例论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阐述:春秋战国以前,“中国”一词主要是一个有政治内涵的地理名词: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推动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周的文化和礼仪随之拓展:在这一过程中,百家争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儒家积极倡导道德教化,突出政治统治的文化色彩,如孔子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克己复礼”。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并实施仁政等,都含有朴素的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国”观。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按照要求总结一个论点,然后围绕论点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论证,要求史论结合。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的“中国”仅是天子居住之地,后来扩大到黄河中下游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范围扩大:汉唐时期涵盖范围在空间上又有所伸张,包括东、南到大海,西、北到达大漠的广阔领域:元明清时期,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在华夏大地流传开来:到近代为国际社会认可。从而能得出一个中心论点,即不同时期的“中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界限。提出论点后根据分析联系所学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总结阐述论点,要做到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