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卷(二)2语文(新课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本期全国大联考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2语文(新课标)试题)
2024届广东省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大地等美誉。“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六),可见华夏之称,含有悠久礼仪与精美服饰等内涵。《周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说明服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悠远多姿的华夏服饰,不仅美观大方,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追求,而且蕴含着浓厚的礼仪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华夏服饰的文化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礼仪、道德和天人合一等方面。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同时,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比如,“六冕”“六服”是古代尊者的服饰,成为贵族的重要标识、民百妲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并且尊贵者的服饰亦有严格的区别,不同级别人员的服饰不同,不可逾制。于是,在朝廷内部形成了以服饰为重要身份标志的官场秩序。礼服制度是古代中央集权社会的重要象征。帝王通过等级秩序统治四方,通过礼服展示严格的等级之分。比如,冕服是王公贵胄祭祀时的专有服饰,不同等级的贵族配以不同规格的冕服。在传统社会,礼服制度作为一种礼治之道,得到世人的认可,在社会秩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礼服服务于礼治,是华夏服饰的重要特色。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礼制作为权力等级划分的途径和形式,在服饰上主要表现为色彩、样式、图案、配饰、材质等有明确区别,不可擅自使用,而且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服制规定。不同场合穿不同服饰,表明了服饰与礼仪的深度融合。尽管在不同朝代礼仪有所不同,服饰也有很大变化,但其内在的关系变化不大,故而可以说服饰是华夏礼仪的重要标志之一。华夏:“唯德是命”的文化特色在服饰上有鲜明展现。道德包罗在万事之中,服饰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它蕴含的道德内涵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服饰传达着道德情感。不同服饰传达的情感不同,吉服、丧服、祭服分别表达着喜悦、哀思、敬慕之情。“国之天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故而历代帝王特别重视祭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