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同步练习 2023-2024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答案)考试试卷正在持续更新,本期全国大联考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考试试卷)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4G6个810111213141516答案D ACADAACA D1.D【解析】根据材料“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所无”可知,周初的商业是农业的补充,主要是为了换取自己所需,故选D项;据所学,职业商人群体逐渐形成是在商代,排除A项;材料可以看出乡村中存在商业贸易行为,但无法得出是当时“开始”发展,排除B项;乡村中有限的商品交易并不能冲击工商食官制度,排除C项。2.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其中孔子关于伦理和教育的主张恰恰反映的是教育对社会伦理秩序的维护,故选A项;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其政治理念相对保守而非超前,排除B项;推动私学的发展是“有教无类”的影响,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恰恰是为秩序分明的政治理念服务的,排除D项。3.C【解析】《峄山刻石》中“讨伐乱逆,威动四极”说的是秦始皇征伐割据为乱的各个小国,威震天下,《之罘刻石》中“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说的是秦始皇哀怜六国的民众,为避免他们遭受六国之君的虐杀,发兵前往征讨,武德奋扬大振,“莫不宾服”说的是海内无不归顺于他,《东观刻石》中“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说的是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战争就永远停止了,基于以上分析可知,三则史料都是颂扬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合理性,说明其目的是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故选C项;题千中的三则史料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刻石,而不是“谋求”统一六国的合法依据,排除A项;在三则史料中虽然提及了六国统治者的残暴,这是为秦始皇征讨六国寻找借口,而不是秦能统一六国的真实原因,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一统”思想是西汉董仲舒所提出的,且不是这些碑刻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4.B【解析】根据题干中秦汉王朝受“分异令”影响,“农村杂”居,以及“乡”“里”的划分原则和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等信息得出,这些措施淡化了血缘关系的纽带,有利于削弱地方强宗大族的势力,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犁牛耕的出现,小农经济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措施与增加政府收入无关,故C项错误;“乡”“里”的划分原则的变化并没有使得乡村血缘宗法社会瓦解,相反,中国乡村的血缘宗法社会长期存在,故D项错误。5.B【解析】根据材料“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可知,中央政府为了安抚侨户放松了对他们的户籍管理,而户籍是中央管理地方的重要依据,因此此举会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从而削弱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只是表明政府对侨户的户籍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政策,并不能对整个户籍制度产生影响,因此不能说户籍体制的混乱,排除A项;赋役制度瓦解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历史发展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北民南迁,这种户籍制度没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6.A【解析】由“临洮、西北地区”等可知,该诗歌流传于长城一线,唐玄宗天宝时期,河西节度使属于军镇长官,从诗歌可见,由于哥舒瀚的存在,保卫了此地的安定,这可以说明边疆军镇的作用,故选A项;材料是赞扬军镇镇守边疆,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藩镇割据局面,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外重内轻”,排除D项。7.D【解析】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儒学重新焕发生命力,故选D项;古文运动强调儒家的道统,并非注重情感的表达,排除B项;儒学自汉武帝以后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排除A项;韩愈所发起的古文与知识阶层的壮大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8.C【解析】根据题千内容可知,在宋朝时期,每户家庭的均人口数最高是2.57,最低是1.42,都没有达到3个人,这不符合常理(一般而言,一个家庭至少应该有三人),这种情况只能按照以下角度来考虑:这个均数不是家庭全部人口数,而是每个家庭中间承担赋役的人口数,故选C项;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政府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并且一个家庭中至少应该有3个人,也就是说,人口出生率偏低并不能成为题干所述现象的“合理解释”,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长郡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