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1C14+3Cm(A1C14),故D正确。15.C【解析】若X为锌棒,开关K置于M处,形成原电池,锌比铁活泼,锌为负枚,铁做正极,在原电池中正极被保护,能减缓铁的腐蚀:当开关K置丁N处时,形成电解池,铁做阴极被保护,能减缓铁的腐蚀,故A正确;若X为碳棒,当开关K置于N处时,形成电解池,铁做阴极被保护,能减缓铁的腐蚀,故B正确;当X为锌时,开关K置于N处,形成电解池,铁做阴极,故阴极上的电极反应为:2H十2e—H2↑,故C错误;若X为碳棒,开关K置于M处,形成原电池,铁做负极,铁棒上发生的反应为Fé一2e一Fe2,故D正确。16.C【解析】该电池通过光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原电池,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正确;根据图示,在a电极上H+获得电子变成氢气,a电极的电极反应为2H+2e=H2↑,故B正确;根据图示,光照后,b电极上Fe2+失去电子,电极反应为Fe2+-e=Fe3+,故C错误:电池工作时,a极区消耗的H+的物质的量与通过离子交换膜进入a极区的Ht相等,因此a极区溶液的pH不变,故D正确。17.(11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1)I(1分)(2)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放热(3)①产生气泡: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烧杯里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液柱(只写“产生气泡就可以给分)②可能是放热反应③硝酸铵(或其他合理答案)【解析】(1)装置I可通过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的变化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Ⅱ可通过烧林中是否产生气泡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Ⅱ只是一个铜与浓硝酸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水吸收的装置,不能证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2)氢氧化钡与硫酸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锥形瓶中气体受热膨胀,导致U形管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3)①若M为钠,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大试管中温度升高,气体压强增大,所以右边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反应结束,冷却后大试管中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右边烧杯中的导管会形成一段液柱。②若观察到烧林里产生气泡,说明M溶于水放出热量,由于放热反应一定属于化学变化,而有热量放出的变化不定为化学变化,所以不·定属于放热反应,如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热量,但是不属于放热反应。③若观察到烧杯里的玻璃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M溶于水后导致大试管中温度降低,压强减小,证明M溶于水为吸热过程,溶于水能够吸收热量的物质有硝酸铵等。18.(10分)(1)电解池(1分)阳极(1分)(2)阳极(1分)2C1-2e=Cl2↑(1分)(3)a(2分)电解(4)2Cu2+2H20=2Cu+02↑+4H(2分)(5)2A1+2NaOH+2H20=2NaA1O2+3H2↑(2分)【解析】E、F分别为短周期相邻两种活泼金属元素的单质,且E能与NaOH溶液反应,高二年级化学参考答案第3页(共5页)
本文标签:
高考模块分段测试卷答案
排行榜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