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2-2023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考试试卷正在持续更新,本期全国大联考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考试试卷)
6.唐初开始设置代表中央朝廷,衔命出使四方的使职一遣官员,例如贞观初年,“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设置观风俗使、巡察使、按察使、巡抚使等官员,且逐渐变成正规官制之外的重要职务。这一措施的推行A.导致藩镇割据B.促进三省体制的确立C.加强地方管理D.带来冗官冗费的问题【答案】C【解析】材料中涉及措施是唐朝使职差遣制度,官员代表中央出使地方,处理专项事务,有利于加强地方管理,故C项正确。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原因在于唐朝军事体制的内轻外重失衡和安史之乱削弱了中央集权,并非使职差遣制度,排除A项;三省体制在魏晋时期就出现了,排除B项;冗官冗费的现象出现在宋朝,冗费主要是因为养兵费用庞大,排除D项。7武则天时,设立“知匦使”,“匦(铜柜)凡四面,东曰延恩,西曰申冤,南曰招谏,北日通玄”,“以受理冤滞诉状”,常由谏议大夫、补阙、拾遗负责。武则天创立的投匦制度类似于今天的信访和举报制度。武则天此举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推动了人才选拔改革C,完善了国家监察管理制度D削弱了中枢机关权力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以受理冤滞诉状”和“信访和举报制度”可以推知,“知匦使”主要负责监察官员和向皇帝提出建议,故选C项。“知匦使”并不负责管理地方,故排除A项;投匦制度是一种监察和谏议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故排除B项;投匦制度不会削弱中枢机关权力,故排除D项。8.宋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职官制度,省、部、寺、监只备员无职掌,而在正官之外别设差遣以掌其事,正官用以决定官员的俸禄,差遣才是官员的实际职务。正官有文、武两套资序,泾渭分明,而差遣则较为复杂,有的专门委任文官,也可文武兼任。这套制度A.导致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B.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利于提升北宋政府的行政效率D助长了改革与创新的政治风气【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职官制度,这一做法使官员的权力不断被分化,这种分化事权的举措,有利于防止官员权力膨胀,利于加强对官员的管控,从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是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守内虚外”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职官制度导致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表述过于绝对,A项错误;在这一制度下很多官员有俸禄、无具体职务,所以对于官员的行政效率提高没有促进作用,C项错误;北宋初期尚未形成改革风气,D项错误。9.下表为不同史学家关于宋朝政治制度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宋朝观点出处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叶适《水心别集》本朝惩创五季,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黄震《黄氏日抄》法不得自议其私,人不得自用其智,而二百年之太,繇此而出也陈亮《龙川集》球品A.制度过于严苛危及了统治B.通过法律建设维护其统治C.儒家德治维护了专制权威D.文官政治扩大了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根据“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辄有法禁”“法不得自议其私,人不得自用其智”等内容可以看出,宋朝诸多方面通过法律加以规范,反映出宋朝通过法律建设维护其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用法律维护统治,而不是危及统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法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律,而不是文官制度,排除D项。10.北宋中期,欧阳修、司马光曾经就省试录取名额分配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照一定份额“逐路取人”。而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唯才是择”,以防“缪滥”。这反映了A.科举制难以实现公B.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冲击C.双方政治观点的分歧D.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在科举考试录取中,司马光和欧阳修就地区差异问题存在分歧,这说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教育文化发展超过北方,导致南北矛盾出现,这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冲击,B项正确。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公,排除A项;C项反映的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D项。·7·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