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联考

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考试试卷

作者: 来源:全国大联考 2023-07-31 21:11:34  阅读:50次

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考试试卷正在持续更新,本期全国大联考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13.晚清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论战,部分观点如下图所示。此论材料二晚清以降,出现了严重威胁社会安全的流民问题。晚清政府实施了一战的双方是些救助措施如蠲缓(免征或缓征赋税)和放赈等,但苦于国家财力支绌而贫苦无业之民却愈养愈多,深感“养民无术”。一些有识之士借鉴西方国家的救济经验,中国的国民“既缺乏自治之“若君主则不过某国构成某机关之人耳,无君主则人民利益意识到中国传统救济的弊端在于“有养而无教”,并认识到“重教”在社会救济中惯”“又不识团体之公益”“程度未及格”“与其共和,不如的积极意义。当冯桂芬了解到荷兰设有养贫、教贫二局,极力主张摒弃中国传统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是达,有革命之能力,然后事能的消极救济方式,学西方“养教并重”的积极救济方式。1907年,晚清政府民不如开明专制达其目的也”政部门针对从前轻教养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设立工艺所“兴养A.地主阶级顽固派与洋务派B.顽固势力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立教”,将“教养并重”推向全国。C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D,封建顽固势力与革命派摘编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14.周朝出现的“中国”一词意为“中央之城”,与“四方”相对;进人近代,国体意义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救济和保障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念上的“中国”被普遍使用;辛亥革命后,“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的简称被国人共其成因。(15分)用。与古代相比,近代以来“中国”概念体现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社会救济和保障的演变,并简析其影A.传统观念的深远影响B.民族国家意识不断加强响。(9分)C.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D.其地理概念已完全消失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袁世凯不能控制内阁,内阁总理也不能;总理不是代表参议院多数党,不能控制预算或者地方政府;参议院可以弹劾政府,但是政府不能解散参议院。这些规定意在A.践行权力的制约衡原则B强调议会权力中心地位C凸显内阁权力的核心地位D限制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近代以降,中华民族遭遇到天崩地解的空前危机,即民族历史上的“三千材料一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社会救济和保障的框架已基本确立,社会各界对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这种危机早露端倪。早在鸦片战争以前,龚自珍和魏会的救济和帮扶已获得普遍关注。救济和帮扶的水、涉及的范围可谓空前,在源等有识之士已经发现当时的盛世几近累卵。他们最先在历史领域展开对中国灾害、贫困的救济和帮扶等方面均已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救济措施和类型多历史观的研究,以便寻找中华民族的出路。众所周知,传统中国盛行复古(如言样的救济机构。必称尧舜)、治乱递嬗和循环等历史观。龚自珍和魏源立于循环论历史视域,探灾害频仍求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的根源及变革求存的出路。自此而后,受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西学东渐的熏染,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和孙中山立于近灾前社会救济兴修水利代西方进化论视域,进一步探究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及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变重视灭蝗完善粮食仓储革策略。尽早就地赈灾以工代赈摘编自陆玉胜《近代历史观的变革与启蒙》受灾时期社会多方筹集赈灾经费禁遏籴、劝分]围绕材料中“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救济利用价格和税收杠杆荒年募兵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流民返乡:资助口粮,返程经费,配给土地,提李福供生产资料,减轻赋税等会救济就地安置:无偿给予或租佃土地给流民。收养救济贫困人口:收养贫困人口,医治贫困病患者和埋葬贫困死者摘编自范勇、郑志强《宋代社会救灾制度及其对当代社会保障的启示》历史·周测卷(三)第3页(共4页)历史·周测卷(三)第4页(共4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