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名篇名句默写正在持续更新,本期全国大联考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古而今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最早实现了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向,奠定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立场。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在向齐桓公陈述成就霸业之道时就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这种民本思想,它是先贤理政之本,从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到孟子“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它是朝代兴废之由,从《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陈寿《三国志》“国以民为本”;它是个人修身之道,从孔子“仁者,爱人”,到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些爱民、富民、保民、养民、利民的民本思想,皆是一个“民”字贯穿其中,源源不断汇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泽被后世,成为推动我们继续前行的不竭力量。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凝固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就是坚持人民至上。这和传统民本思想不同的是,立场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立场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党始终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朴素情感、思想认知和价值认同,是我们治国理政的方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改善民生,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如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并在当代中国照进现实。从古代思想到现代理念,从传统文化到人类文明,以人为本的大道,息息相通、脉脉相连。这也是当今社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摘编自丁兆丹《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诸子百家着眼于安邦定国,在思考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富民”的主张,他们话虽不同,其理则一。B.古代的荒政制度,旨在帮助黎民百姓抵御各种灾害和备荒赈济,用来缓冲储备的常仓的设立就是这种思想的重要表现。C.爱民、富民、保民、养民、利民,这些是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它们在古代杰出思想家、政治家的著作和行动中多有体现。D.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的践行史,是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史。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以人为本,不过材料二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它的传承与发展。B.材料一认为,《礼记》所描绘的大同蓝图虽好,但它毕竟只是古人的梦想,难以实现。C.材料二由古代的以人为本,论及当今的以人民为中心,论述很有条理,层次非常清晰D.材料二论述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观念与传统民本思想的区别,使读者更易理解其内涵。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