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大联考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素养提升练(含解析)考试试卷

作者: 来源:全国大联考 2023-07-30 21:04:55  阅读:49次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素养提升练(含解析)考试试卷正在持续更新,本期全国大联考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2.春秋以前,天子以下,上至公卿,下到民,皆有参与谏议的权利。战国时期,谏官日益专职化,出现了“司过”这样职司渐趋完备、人数较为固定的专职谏官。《史记·赵世家》中记载:“武灵王少,未能听政,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政治秩序逐渐转型B.专制集权不断加深C.谏议制度发展成熟D.等级尊卑日益确立3.有研究表明,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各地的表现是不同的。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地和赵地,再次是韩、魏、燕地,至于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A.秦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B.各地经济形态差异大C.各地文化传统存在差异D.秦朝地方政策不一致4.南北朝《颜氏家训·勉学》篇述,当时“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宋齐时吴郡人顾欢,家贫无力就学,见“乡中有学舍,于舍壁后倚听…八岁,诵《孝经》《诗》《论》。”这些可以解读为魏晋南北朝时期A.儒学地位并未受到冲击B.儒学影响力依然巨大C.教育发展水逐渐提高D.局势动荡阶层差距大5.《唐律》规定:“处理农民逃亡问题是地方政府应尽的职责。”而在武则天末年出现了括逃使。括逃使以中央派员身份,专门处理户口脱籍问题。所谓“开元已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为使则重,为官则轻”。唐代官职体系的调整意在A.打击地方割据势力B.处理地方事务C.完善官僚制度体系D.加强中央集权历史·第2页(共8页)
本文标签: